Z6尊龙凯时

2021智慧城市研究报告

发布时间 : 2021-04-07

2021-04-07  来源:中照照明网

推进新型智慧城市,是政府推动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做出的重大决策,有利于深化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城市发展的深度融合,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新型智慧城市产业覆盖面广,与众多行业存在交叉关系,链条长、带动性强,成为新技术创新应用的实验场。在经历概念探索、政策推动、试点示范等几个发展阶段后,我国智慧城市已全面进入建设期,参与主体不断增多,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智慧城市产业图谱

1、总体图谱

智慧城市产业范围大、领域多、链条长,吸引了众多玩家入场,包括 ICT 设备供应商、电信运营商、系统集成商、软件开发商、互联网企业、金融企业及房地产企业等,各类型企业以自身核心能力和产品为切入点,横向拓展应用领域,纵向往产业链上下游渗透、延伸,积极构建生态圈,在智慧城市领域开疆拓土、跑马圈地。

一个完整的智慧城市 ICT 生态包括投融资、顶层设计、集成、运营、业务应用、ICT 基础建设等多个环节的合作伙伴,结合智慧城市架构,选取标准规范、顶层设计、基础设施、智能中枢、智慧应用、运营服务、网络安全等各环节业务代表性较强的企业,形成如下的智慧城市产业图谱。

标准规范为智慧城市建设打造一把统一的标尺,促进建设标准化,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先后发布了涵盖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平台系统等方面共计 25 项智慧城市标准,智慧城市国家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包括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

顶层设计是从城市发展需求出发,运用体系工程方法统筹协调城市各要素,开展智慧城市需求分析,对智慧城市建设目标、总体框架、建设内容、实施路径等方面进行整体性规划和设计的过程,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前提。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服务商以研究院、高校、大型方案商以及大型咨询公司为主。

基础设施是支撑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其建设水平直接决定智慧城市的发展前景,既包括物联网、5G、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也包括交通、能源和市政管网等传统设施数字化改造升级。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提供商主要包括华为等传统 IT 厂商、基础电信运营商、方大智控等智能设施提供商以及 BAT 为首的云服务提供商。

智慧中枢作为连接底层终端设施、驱动上层行业应用的核心环节,在传统智慧城市重大平台的建设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城市大数据平台、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共性技术赋能与应用支撑平台等核心平台,面向各种智慧城市具体应用的共性需求实现有效支撑。目前数字孪生城市核心技术基本成型,整体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城市大脑发展迅速,互联网企业、硬件厂商、人工智能企业等纷纷进入市场。

智慧应用是智慧城市产业图谱中真正意义上的面向政府、企业以及个人实现交付的产业环节,包含惠民服务、精准治理、产业经济、生态宜居等重点领域,智慧应用供应商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以软通动力、太极等代表的大型方案商,在各行业有较深的积累和应用开发经验,可提供多个行业智慧应用解决方案;二是某个行业的专业方案商,专注单一行业领域解决方案研究,对该行业领域有很深的理解。

运营服务是整个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智慧城市的项目建设只是开始,后续如何持续运营才是关键,这种需求催生了智慧城市运营服务商。智慧城市运营服务商目前主要包括数字广东为代表的政企合资第三方运营商、浪潮等国资系运营商、阿里等民营系运营商等。

网络安全是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根基,随着我国政府网站受到针对性网络攻击越来越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面临的安全风险不断加大,智慧城市建设对网络安全保障提出更高要求。智慧城市网络安全提供商主要包括启明星城、卫士通等网络安全产品供应商。

2、总体态势分析

智慧城市进入爆发式增长期,投资总规模约 1.7 万亿。近年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在经过概念普及、政策推动、试点示范之后,已经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智慧城市、信息惠民、宽带中国等智慧城市相关试点已超过 700 个,开展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地级市已分别达 94%、71%。

各级政府持续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加速投入,直接拉动智慧城市产业的大规模发展,据德勤统计,中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近几年均保持 30%以上增长,2019 年市场规模达 10.5 万亿元。此外,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智慧城市本级财政建设投资占 GDP 比重约为 0.1%-0.5%,2019 年全国智慧城市投资总规模约为 1.7 万亿元,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为 3.1%。

智慧城市建设主体多元化,政府企业公众纷纷入局。智慧城市建设涉及政府、企业、公众等多个角色,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公众参与的模式逐步形成,建设主体呈现多元化。一方面,政府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吸引了 ICT 设备供应商、电信运营商、系统集成商、软件开发商、互联网、金融、房地产等企业纷纷入局,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2019 年智慧城市各级政府财政支出约 3650 亿元,占总投资 21%,社会投资约 13460亿元,占总投资的 79%。

另一方面,强调公众参与探索共建共治,政府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将城市问题摆上货架,给予市民集体参与解决自己身边问题的空间。如贵阳针对城市管理建立了一套在线互动交流系统“百姓拍”,市民可以通过拍照取证、投诉举报等流程参与市政设施、环境卫生、综合执法、渣土管理、园林绿化、工地管理等六大城市管理。

新基建引领下一轮投资热点,厚植智慧城市数字基因。2018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新型基础设施,2020 年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进一步强调,加快 5G 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新型基础设施既包括 5G、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信息基础设施,也包括智慧灯杆、智能充电桩等传统设施数字化改造升级。

根据相关机构测算,2020 年我国 5G 投资规模将近 3000 亿元、数据中心投资规模约 1000 亿元、人工智能投资规模约350 亿元、特高压投资规模超 600 亿元、轨道交通投资规模约 5000亿元、充电桩投资规模 100 亿元,新基建占全部基建比重的 7%-12%,规模或超万亿。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不同,“新基建”突破了“铁公基”和房地产为代表的模式,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特征,是数据要素参与价值创造和分配的重要支撑,有利于全面释放数据红利。

城市大脑流量入口地位确立,智能中枢争夺战加剧。3 31 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杭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对杭州市运用城市大脑提升交通、文旅、卫健等系统治理能力的创新成果表示肯定,希望在建设城市大脑方面继续探索创新,为全国创造更多可推广的经验,并指出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数字孪生、城市大脑等智慧中枢概念层出不穷,引发产业图谱重新洗牌。空间信息企业通过数字孪生在智慧城市中找到新的支点,多年的技术积累在巨大的市场空间中得以释放活力,并造就独特的竞争优势,成为数字孪生城市建设中坚力量;互联网巨头、ICT厂商、集成商等企业依托强大的云、数、AI 能力纷纷入局城市大脑市场,推动政务数据化运营和政府部门的流程再造,实现部门间数据互联互通,让“数据”价值为“业务”服务赋能,为政府带来了新的治理模式和服务模式。

产业供给侧能力更加细分和 “ 柔性 ” ,推动智慧应用高效运行。智慧城市应用场景趋于多元化,微场景服务需求和黑科技创新演进态势更加明显,倒逼智慧城市产业供给能力持续分化,服务链条不断延伸,更加贴近细分领域和特色场景。一方面以用户切身需要为导向,各类微场景应用服务市场争夺加剧,如在政务服务改革领域,统一身份认证、电子证照、电子签章等细分领域个性化解决方案竞相涌现,助力疏通业务难点堵点。

另一方面在技术创新东风驱动下,弹性化、定制化服务能力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突破关键方向。如在城市治理领域,借助 5G 网络切片技术,低空航拍、国土测绘、植被保护、应急救援、新闻报道、电力巡检等系列应用实现网络服务质量随需而定;基于人工智能和边缘计算技术,城市公共安防能力全面向定向抓取、精准识别演进。

平台化合作模式广受市场关切,推动智慧城市可持续运营。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运营和迭代升级的过程,智慧城市需要对城市综合平台、城市垂直领域功能平台、园区综合平台、社区综合平台等所产生的数据和信息进行专门运营,但人才匮乏、财政资金短缺迫使政府寻求新的合作、建设和运营模式,这种需求推动智慧城市运营服务商的诞生,成为智慧城市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地方建立专门智慧城市运营团队或企业的需求日益迫切,智慧城市运营服务商能有效弥补政府在专业人员支持、持续资金投入、科学规划、管理和运营经验等方面的不足,盘活各类城市资源,整体推动城市迈向智慧化。据相关机构统计,地方政府成立或引入本地化运营企业占所有智慧城市的比例达50%。

产业环节之标准规范

1、领域图谱

标准规范在智慧城市规划设计、建设实施及运营评估等环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应加快形成目标明确、全面成套、层次适当、划分清楚的标准体系,研究制定科学合理、规范实用的标准,以及加强标准的实施应用,进而充分发挥标准化的技术支撑与发展引领作用,促进智慧城市规范、有序、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我国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由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协调推进组、总体组和专家组统筹协调开展,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已累计发布智慧城市领域国家标准 25 项,在研标准 15 项,主要起草单位包括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等。

2、领域态势分析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工程,相关标准体系和标准研制涉及的方面较多,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合作机制,服务智慧城市各方开展标准研制及应用。为加强智慧城市领域国家标准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国家标准委联合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信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成立了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协调推进组、总体组和专家咨询组,共同制定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框架,明确重点标准规划和布局,协调各领域技术委员会开展标准立项。

目前,总体组已有 170 余家成员单位,涉及到技术委员会、研究院校、企业、联盟和地方等不同类型,未来将会进一步完善组织和服务,继续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多致力于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企事业单位加入进来,共同为我国智慧城市标准化事业贡献力量。产学研用的密切结合,可确保我国智慧城市标准与国际接轨,从技术角度保证先进性和前瞻性,从应用角度保证实操性和可落地性。

基础共性标准先行。虽然智慧城市涉及的应用领域众多,但是这些应用领域都使用一些共同的技术和信息资源,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先建立一个通用的标准体系,包括通用的技术标准和信息资源标准,然后再建立各个应用系统专有的技术标准和信息资源标准。在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框架下,现阶段重点关注智慧城市的总体性、框架性和基础性的标准,比如智慧城市的术语和定义、参考模型、应用指南、评价指标等。

在已发布的 25 项国家标准中,基础共性标准共 21 项,占比达 84%,面向具体应用领域的标准仅 4 项。未 来更 侧重标准制定与应用结合 。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总体组已面向物联城市、智慧社会、智慧交通(停车)、共享(数字)经济、智慧医疗、互联网+智慧教育、互联网+智慧安防、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智慧城市使能技术创新应用及实践、城市运行体征指标体系十大领域方向开展了前期研究,相信未来将会有更多面向细分应用领域的国家标准出台。

随着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与深化,需要加快制定应用场景智能化分级标准,为产业明确技术产品发展方向,各地亦可根据自身需求和经济发展水平选择合适的应用场景等级,避免过于超前导致浪费或过于落后跟不上发展需要。

由于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智慧城市服务需求不断扩展,智慧城市标准化面临系列挑战。一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基础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信息安全、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其处在动态发展过程中,并不断被智慧城市建设快速应用,基于的信息技术和实践经验形成兼顾前瞻和实用的智慧城市标准体系难度不断增大。二是智慧服务需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扩展,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智慧城市标准体系需要不断调整以满足所扩展的高质量服务需求。

近期新闻